目前,高血压已成为国人慢性病的“头号杀手”!会引起眼睛、肾脏、大脑、心脏等靶器官受损,并发症还有高致残率、高致死率的特点,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负担。
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,除了坚持按医嘱服药外,生活方式的干预,也就是非药物治疗,其实同样重要!
在临床上,有不少人尤其是年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,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把血压降下来的;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上也说,对于160/85以下的高血压患者,进行3-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,大部分人是能够把血压降下来的!
但75%的高血压患者都不知道逆转高血压的“生活处方”。具体如何做呢?
1
控制体重与腰围
·BMI=体重(kg)÷身高(m)的平方。处于18.5~23.9即为正常体重。
·男性腰围不要超过85cm;女性腰围不宜超过80cm。
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,体重指数超过24者,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-4倍;而研究显示,超重或肥胖人群每减重1千克,血压可降低1mmHg。
腰围粗往往意味着腹型肥胖,其皮下脂肪增厚,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。一项研究显示,男性腰围每增加10cm,收缩压上升2.06mmHg,舒张压上升1.74mmHg;而在女性中分别为1.69mmHg和1.20mmHg。
所以体重和腰围都必须控制在正常范围内。
2
规律合理的运动
首先,运动能直接作用于血管,帮助扩张血管,又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,这都对控制血压有好处。有学者研究指出,坚持长期规律的运动,可以使收缩压下降10mmHg,舒张压下降8mmHg。
再加上,运动锻炼能够促进降低体重,改变超重肥胖状态,这又进一步增强了降压效果。
需要注意的是,高血压患者更适合一些耐力训练和有氧运动,像走路、打太极、游泳、骑自行车等,而对于快跑等过于剧烈的运动,心肌耗氧量较大,容易诱发心梗意外。
3
得舒饮食
得舒饮食是由美国心肺及血液研究所为高血压患者设计的,曾连续六年被评为“总体最佳饮食”第一。
高钾、高镁、高钙、高膳食纤维、低饱和脂肪酸、少盐、少糖是得舒饮食的营养原则,具体可以按照几点来做。
①杂粮、杂豆和薯类占主食的2/3。
②每天摄取5份蔬菜、5份水果,且多选用含钾丰富的种类。因为钾元素能够促进钠从尿中排出,并抑制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系统,有利于降低血管的压力,还能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。
所以像黄豆、香菇、莲子、花生、香蕉、橙子等可以适当多吃。
③每人每天钠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5克,食用盐过多,会引起水钠潴留,就容易引起高血压疾病。另外,尽量少吃甜食,少喝甜饮料,因为糖比盐更易导致高血压!
④每天摄入1杯全脂奶,且肉类以鱼虾、禽肉等白肉为主。既补充蛋白质,又补充钙质。
蛋白质有利于维护血管弹性,对稳定血压有好处;而钙离子可调节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,增加内皮舒张因子的形成,同时能帮助减轻高钠升血压的程度。
⑤吃坚果,用好油,尤其是要减少动物性油脂的使用。
4
简单的烹饪方式
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:更多的明火或高温烹饪,以及对熟肉的偏爱,都与高血压风险的增加有着独立的联系。
研究人员表示,高温烹调肉类可以促进多种有害物的产生,包括HAS、多环芳烃和高级糖化终产物,这些物质可能会在动物模型中引起氧化应激、炎症和胰岛素抵抗,从而升高高血压发病风险。
而蔬菜等用高温烹饪,则会增加营养素的流失,也得不偿失。
所以,高血压人群也好,其它慢性病人群也好,都更推荐大家用蒸、煮、炖、凉拌、快炒的烹饪方式。
5
少喝咖啡、忌喝浓茶
咖啡中对血压产生影响的成分主要是咖啡因,随着摄入的浓度和总量不同,咖啡因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同。
适中浓度和适量的咖啡能帮助改善疲劳、振奋精神,而且其中含有高成分的多酚化合物,是强力的抗氧化剂,对于血管有保护作用;但若加大剂量,咖啡因则会使呼吸加深加快,血压上升。
因此,喜欢喝咖啡的人,建议早餐后喝一杯咖啡,更能控好高血压,也能提高工作效率。
至于喝茶,则忌喝浓茶,尤其是浓红茶,茶碱过高,可以引起大脑兴奋、不安、失眠、心悸等不适,从而使血压上升。建议饮用清淡的绿茶。
不过,具体也要根据个人情况,若是喝下后有心慌头晕等不适的,则最好还是不要喝了。
6
戒烟限酒
约5%~10%的高血压与过量饮酒有关。大量的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,令血压升高及血压波动性增大。
而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除了引起神经兴奋,还会促使氧化应激发生,从而损害血管内膜,使血管收缩、血管壁增厚、血压持续升高,陷入恶性循环。
所以能做到烟酒不沾最好。当然,除了个人戒烟,还要尽可能规避二手烟、三手烟环境。
7
平稳情绪
长期的忧虑、抑郁、暴躁等不良情绪,可促使高血压。相反,在心情舒畅、情绪稳定时,血压易于稳定,服药效果也较好。
因为不良的情绪会作用于大脑皮质,使得交感活性物质增加,进一步诱发肾素释放,血管紧张素增加,醛固酮分泌增加,进而促使小动脉收缩痉挛,外周阻力增加,不利于血压的控制。
所以保持平和、愉悦的心态,多参加集体活动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提升愉悦感。
来源: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